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学科平台 | 科学研究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教学教研 | 实践教学 | 党建工作 | 招生就业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正文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09-30 00:00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学院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落实学校转型发展战略目标,依据国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学院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十二五”期间,学院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以及学院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先后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五大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争创先进,共谋发展,充分发挥了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了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荣获“衡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学院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2.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院晋升教授4人,晋升副教授5 人,引进博士6人,3 人留学归来,新增省级学科带头人1 名,新增省青年骨干教师3名,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2 人被选为湖南省科技特派专家,4人获得校“英才支持计划”, 3人被学校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目前我院共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18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聘请了谭蔚泓、陈仙辉两位中科院院士、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谢尔盖佩雷斯基和卡尔卡利姆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斯奇为客座教授。聘请了湖南大学杨荣华为讲座教授。

3.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院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60台(件),新增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200万元,新增实验室面积3000多平米,改造实验室2000多平米。实验室建设条件和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4.学科与科研实力明显增强

一是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学科水平不断提升。省级“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验收;院级“十二五”重点学科“分析化学”建设成果显著,中期检查结论为“优秀”;“功能金属有机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期满验收合格,正式挂牌。二是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地区项目1 项,青年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35项,市院级课题42项;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功能金属有机化合物创新团队”获得立项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横向项目5个;科研经费总额达到840万元;获省、市级科技奖15项。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360篇,其中高级别论文210篇。三是产学研一体化得到加强。共获国家授权专利35项;“铅锌冶化与新材料产学研合作基地”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通过验收,正式运行。

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全面加强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实施了产教融合,和行业企业合作组建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并签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较好地实现了生产实习对接化、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化、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化。省级“化学化工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通过验收,正式运行。五年来我院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共1184人,联合培养研究生12名;225人考取研究生,考研录取率一直名列学校前矛;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多次被学校评为毕业生工作先进单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各级科技创新竞赛奖项近30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6项。

6.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1次,邀请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来校讲学20余次,支持与鼓励学科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超过100人次。与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实验室签订了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多家企业、学校实施了产教融合,进行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并签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院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学科研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科研方向凝练不够;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数量不多;学术交流深度和广度不足服务地方经济能力薄弱办学目标与办学效果的符合度还有待提高办学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和改善,办学特色不明显。

(三)“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是高等教育面临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呈现出全方位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常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成为新常态;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成为新常态;政府宏观管学与社会参与办学成为新常态;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成为新常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成为高校干部作风建设的新常态。

二是学校发展面临新任务。当前,中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径,特别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我国教育综合改革也已经全面铺开,教育改革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长效化。国家将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更加重视建设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更加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适应经济转型发展。

三是学院建设面临新挑战。经济转型升级、教育综合改革和学校转型升级为我院发展提出了挑战,绿色化学是未来化学的主导方向,化学领域科学研究将日益与工业、社会发展、人类安全健康等社会问题相结合。同时,也为我院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新科技的应用推广、新行业和新业态的涌现、新职业的产生,更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院的发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历史性地交汇在了一起,这是学院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我院充分利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带来有利条件,为学院主动参与到区域经济振兴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条件。

(四)、“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三五”规划》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学校党委《关于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意见》等,以及学院“十二五”规划落实执行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建院,科研强院,特色兴院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研究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办学定位

办学总体定位——努力把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建设成为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院校的相同学科中居于先进行列的理工教融合的地方大学高水平二级学院。

办学层次定位——立足本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开办研究生教育,多形式、多途径参与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全日制学生规模稳定在1200-1500人。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身心健康、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基础教育化学教师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学化工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加快转型发展,开办研究生教育,建成专业结构合理、学科特色鲜明、理工教融合、区域内高水平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学校建成地方高水平大学作出贡献。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预期目标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新增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3个,至少获得1项省教学成果奖;毕业生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建设任务: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社会需求

立足转型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修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四个转到”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改革办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办学特色。保证专业课程的比例,突出专业课的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特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结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强调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型、实践型课程的比例,部分应用型课程直接由企业专家授课。从“知识结构及标准、能力结构及标准、素质结构及标准、专业技能及认证”四个方面确定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标准。“十三五计划”末专业主干课程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课时比例达50%以上,实习实践课程尽可能实现虚拟仿真。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转型发展

主动适应学校转型发展要求,以实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开放、合作、共赢为主要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围绕“四个对接”,加强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积极实施案例教学,实现专业训练与生产实际对接。针对具体专业特点,开设由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授课的专业课程,结合企业现有产品中专业理论的具体应用,提炼出适合课程设计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既有具体实物的参考,同时也有理论知识的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专业知识。

以项目为导向,选派学生到产学研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学生毕业设计以校企联合“双师”指导方式,设计题目来自老师的研究项目、校企的科研合作项目、企业产品的改进升级课题中产生,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老师定期的理论指导与检查、企业技术人员的生产指导之下进行,使学生能够接受理论和实践的多层次实践,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3.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

加强专业建设,培植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适当扩大专业规模,申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环境科学”专业。将化学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综合改革示范专业,争取冲击国家级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将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示范专业。

专业建设强化应用性,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加强我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和“化学生物学”4个本科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能紧密联系。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培养应用研究复合型人才。

4.加强课程建设,培植优质课程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突出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与行业对接,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应用性、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从企业生产实际中提炼,并且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授课。专业课程中,实践型、应用型课程比例达50%以上,实现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统一。积极打造“精品课程”、名师课堂和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力争获得1-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名师课堂和2-3门省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开发2-3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性强的化学化工类校选课程。

5.加强教材建设,适应教学需求

抓好教材使用的管理,切实提高教材使用质量。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先进性、适用性高水平的优秀教材使用的同时,与行业企业专家联合积极开发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材。“十三五”期间,资助每个专业出版教材2本以上,力争1-2本教材评为省级优秀教材。

6.加强条件建设,改善育人环境

一是科学规划建设好理科2号楼,实验室使用面积达到15000m2,完善实验室功能。

二是添置急需的仪器设备如透射电镜和粉末衍射等,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万元。

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实训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示范实验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加强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达30个,实训基地2个,虚拟仿真实验室1个,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术水平

预期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方向的凝练,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学科综合实力得到增强,建设重点学科,打造特色学科,为申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汇聚科技人才队伍、构筑科学研究平台为重点,提升科技工作和创新能力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合理的科技发展工作体系。

建设任务:

1.加强学科建设,培植学科特色

以省院级重点学科群建设为龙头,以丰富学科内涵为方向,以申办硕士教育为目标,整合优化学科结构,搭建学科平台。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有机化学、材料物理学与化学、分析化学的建设,扩大建设成果,保持这些学科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加大普通学科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建设力度,增强学科实力,培育成新的重点学科。扶持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弱势学科,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不断增强学科实力。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在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和功能。通过学科建设提高教师学术水平,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全院各项平台建设上台阶;在“十三五”中建设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培植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至少建成2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力争拥有各项平台20项

2.加强科研工作,促进成果转化

坚持科研对接人才培养需求,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研究,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加强学科的基础研究,注重源头创新与学科交叉,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到“十三五”建设期末,本院的科技人员结构明显改善、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影响力明显增强,科学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对本地区化学化工行业中的部分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已有的研究方向上进一步形成特色,保持省内领先水平,力争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实力达到培养硕士研究生条件。

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衡阳市支柱产业行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建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大力发展优势和特色的科技发展点3-5个,以此形成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深化与衡阳市松木经济开发区、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新机制,实现创新驱动,互惠互利。为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十三五”期间,力争获得2-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突破二等奖项,力争一等奖项;争取获得8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5-20项,其中重点项目5-10项;科研总进校经费1000万元以上,其中横向经费600万元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00篇以上,其中SCI检索论文150篇左右;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0项以上,出版专著3-5本。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

预期目标:专任教师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层次提升,素质水平提高,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

建设任务: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十三五”期间,专任教师规模控制在50人(含实验技术人员)左右,到2020年教师中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人数比例进一步提高,占专任教师50%以上,力争50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大力引进中国科学院和985高校毕业的博士人才。

2.加大教师培养和引进力度

继续加强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术影响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引进青年高级优秀人才,引进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或海外归国人才;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围绕优势和特色的科技发展点,结合学科发展,打造科研梯队,建设在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特色创新研究团队;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师。“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学科带头人1-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英才支持计划”4-6人;力争获得省“芙蓉学者”1人,国家“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1人,校“湘江学者” 2人。

3.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和引进使我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40岁以下的教师力争通过“双师型”教师认定;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地方经济建设,争取与相关企业共同进行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共享实验平台和人才资源。通过聘请、聘任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授课、开设讲座或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方式,逐步提高外聘兼职教师比例。在专业教师中加强行业资质认证。

(四)改进办学模式,促进转型发展

预期目标:改变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探索开放合作办学新模式,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化学化工及相关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提高我院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能力。

建设任务: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争取得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全面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深化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社会力量合作组建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争取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达30个以上。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强化实验实践仪器设备和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化学化工与材料虚拟仿真实验室,以保障学生技术、技能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实施案例教学和项目导向教学;推进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的需求接轨。建立“校企双主体”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方面着手,让企业成为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学校为企业服务,企业把好出口关,让学生毕业即成为合格的企业员工。

3.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校企合作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加强应用性科研,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它们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产学研合作推进到新的高度。对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大力支持,不仅使得各种合作项目能够顺利签约,在实际完成过程中要给予配套经费的支持。对于一些技术创新项目,企业投入不足的高新技术项目,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产出一批产学研合作成果,培养技术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五)加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成长

预期目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育人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以“爱我师院,兴我化材”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继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事故和教师违纪违规现象零发生。

2.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以思想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素质评价和激励机制。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率、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学生普通话通过率、学生考研率、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稳中有升,实现学生违纪率、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学生安全事故率下降为零。

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坚持“齐抓共管、全程关注、责任到人、共促就业”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行“全员化参与、全方位服务、全程化指导”的“三全”就业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就业满意工程”,积极搭建“基地+平台”全员就业网络,完善就业指导、管理和服务功能,人才培养全程贯穿,就业, 创业全程辅导,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毕业、理性择业、积极创业、充分就业,实现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六)理工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打造办学特色

预期目标: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办学模式上创建特色;教师教育传统得到发扬,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上创建特色;与地方需要紧密对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创建特色;与社会合作不断深化,在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上创建特色。实施“理工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务实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基础知识扎实、基本理论深厚、基本技能强劲的“理学-工学-教育学”融合的高素质应用研究型化学化工专门人才。

建设任务:

1. 构建“理工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以“理工教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研究和平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研究-建设-培养”三维一体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校情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2. 构建“理工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强化专业培养和实践实训,突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彰显教师教育特色;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校选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大学科下淡化专业界限,课程专业课程交叉融合,建立理工教一体化课程组。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率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加强应用性研究、对策性研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培养化学化工及相关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推动我院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化,提高我院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基层党建,从政治上保证工作落实

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和班子成员 “一岗双责”制,打造清正廉洁领导干部队伍。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政治上保证和监督“规划的落实。

2.加强民主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实

认真梳理已有制度,对现有规范性、制度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认真研究论证审核,逐一甄别哪些应该长期坚持、哪些需要修订完善、哪些可以取消废止。畅通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件件有章可循,防止独断专职,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实。

3.加强科学管理,从机制上保证工作落实

努力加强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从机制上保证工作落实。
4
加强领导组织,从具体措施上保证工作落实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将总规划的每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将分解到人头,定期检查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附: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十三五”发展量化目标

一、办学规模

新增专业:1个

在校科人数:1200-1500人

二、教育教学

新增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平台项目:2-3

省教学成果奖:1项

专业主干课程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课时比例:50%以上,

专业课程中,实践型、应用型课程比例:50%以上

省级“精品课程”:1-2

省级名师课堂:1门

省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3

化学化工类校选课程:2-3门

出版教材:8本以上

省级优秀教材: 1-2

三、教学条件

实验室使用面积:15000m2

仪器设备总值:5000万元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30个

实训基地:2个

虚拟仿真实验室:1个

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

四、学科科研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

院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

省部级科研成果:2-3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以上

省部级科研项目:15-20项(其中重点项目5-10项)

科研总进校经费:1000万元以上(其中横向经费600万元以上

发表学术论文:300篇以上(其中SCI检索论文150篇左右)

发明专利:50项以上

出版专著:3-5本

五、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人数:50人左右,其中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5人;博士25以上, 50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省级学科带头人:1-2人

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4人

省级教学名师:1人

省级教学团队;1个

校“英才支持计划”;4-6人

省“芙蓉学者”;1人

国家“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1人

校“湘江学者”;2人

“双师双能型”教师:25人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09 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All Rights Reserved